张九阳看着这段文字,心中突然有些触动。
诸葛七星拖着重伤的身躯,燃烧寿命,重回巅峰,孤身一人大闹地府,抢回了三弟的半缕残魂。
这段文字潇洒飘逸,力透纸背,似乎笔者在写的时候心潮澎湃,意气风发。
恍惚间,那位熬尽白发的老人,又有了几分少年时的模样。
同时他也明白了,为何那封太祖遗旨中,岳军神的元神还能有自我意识,原来是被诸葛七星抢回了半缕残魂。
可惜接下来的笔锋又变得沉郁顿挫,言辞更是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悲凉。
“今吾大限将至,终不能见稻浪千重、童子诵书之景,愧对先帝河清海晏之托,难铸青崖白鹿之世。”
“惟愿后来者持此残卷,继吾未竟之志,须知长安道虽遥,总有赤子接炬而行。”
“吾之一生,上不负国,下不负民,上不负兄,下不负弟,后世儿郎,莫笑吾愚忠,亦勿悲吾痴妄。”
“魂归桃山,临表涕泣,不知所言。”
“乾元四十八年秋,诸葛七星绝笔。”
至此,张九阳看完了整个卷宗,他默然良久,心中似是五味杂陈。
特别是最后那段文字,上面还依稀有着斑驳血渍,可见当时的诸葛七星,确实已经油尽灯枯。
乾元四十八年秋,诸葛七星便是死在那个秋天,想来便是在写下这封绝笔后不久。
据说他去世之时,虽是深秋,然帝都满城桃花一夜盛开,甚至有人看到白鹤三绕未央宫,负残缺虎符投汉水而去。
以至于六百多年过去了,现在的百姓还是对乾元二字念念不忘,深深向往和怀念着那位鞠躬尽瘁的国师。
就好像在另一个世界,即便过去了一千多年,依然有无数人都希望丞相能赢。
片刻后,张九阳小心地将这封卷轴收起。